經典電影<搏擊會> (Fight Club) — 重温經典, 仍有新體會 (1)
搏擊會 (Fight Club), 是一套20年前的經典電影,被稱為 “神劇” 實在當之無愧, IMDB 達到了8.8 分。筆者12年前第一次看,感覺印象己非常深刻。個人認為,使是8.8的高評分也絕對低估了這齣電影。今天第N次翻看,想不到對這底蘊深沉的電影還能再有新體會。
筆者向來討厭那種把觀眾當傻子、為說教而說教、矯情造作的電影。而搏擊會作為Fox 的一部商業電影,120分鐘的劇情刺激緊湊而不做作,但令人驚歎的是它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竟如此深刻,以至放有影評人把它視作哲學作品。也因為它對現代社會的批判直接而暴力,以致有大愛 “左膠” 居然把這電影視為法西斯主義 (大概所有跟 “愛與和平” 這主旋律不符的作品都可以被如此標籤吧)。
如同大多數打工仔,主角Jack的生活沉悶刻板, 上班等下班,以致於每晚失眠,對生活產生了恍惚的感覺,對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真實感。形形役役的平淡生活,其實是有違人性的。要不是現代社會要求每一個人都過這種形形役生活才能換取報酬,其實是沒有一個人會願意過這種生活。
“We a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, with no purpose or place. We have no great war, no great depression. Our great war is a spiritual war.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.”
“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,目標渺茫。我們沒有世界大戰、經濟恐慌。我們的戰爭是心靈的戰爭,恐慌的是自己的生活。”
《人類大歷史》一書中有提到,在農耕社會開始前,一般人類的生活質素 (物質以外) 比現代人要高太多。每個月打獵最多一次,就已經有足夠的食物。其餘時間,每個人都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、追尋自己人生的任何目標。可後來人類踏入農耕社會,人們開始被縛在土地上,每天都得規律地照顧農作物,也根本不可能離開他的農田。再後來到了工業社會、現代社會,人們便被縛在工廠、辦公室。法律上,所有人都是自由的人,但實際上,每個都被現代會加在他身上崗位和角色所束縛。也許僅有的自由,就是去追逐一些社會中每個人都推崇的物質“享受”。這也是 Jack 在工餘的最大興趣 — — 不停為家居添置高檔的傢俬:
“Advertising has us chasing cars and clothes, working 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’t need.”
“廣告誘惑我們買衣服、買車子,我們坐著厭惡的工作只為了去買我們不需要的垃圾。”“I flipped through catalogs and wondered: What kind of dining set defines me as a person?”
“我一邊翻遍產品目錄,一邊想:我該買什麼樣的餐桌擺飾,才能充分展現我的人生品味?”“ I had it all. Even the glass dishes with tiny bubbles and imperfections, proof they were crafted by the honest, simple, hard-working indigenous peoples of… wherever.”
“於是我把這些餐桌擺飾全都買了。即使玻璃中有氣泡和微細缺憾也沒關係,因為這恰好表現了它們是手工製作的高檔貨”“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.”
“你擁有的東西,反過頭來奴役了你。”
現代社會的形形役役,我們當中大部分人早己認命、接受了。可是主角Jack 不甘心。每晚失眠,大概正因為不甘心。也正因心底為對這種形形役役的平淡生活不滿,所以才有了後面的故事,才有了Tyler 的出現。
“If you wake up at a different time, in a different place, could you wake up as a different person?”
“若在不同時間於不同地點醒來,你會變成不同的人嗎?”
為甚麼長期失眠的主角參加了癌症病人小組後,終於能夠連自己也難以置信地夠痛哭一場,然後安然入睡呢? 在這個現代社會中,我們個人的想法通常連個位置都沒有。公司、上司告訴我們對工作應該有怎樣的想法態度,由廣告、宣傳告訴我們甚麼值得追求。社會對甚麼是好、甚麼應該做、要跟怎樣的人交朋友、甚麼值得花錢追求,甚麼都早己下了定義。人們只要跟著這些規距去做就好了。我們甚至沒有機會去好好問一問自己,自己內心的想法、真正想追求的事是甚麼。反正這些不僅沒人關心,更可能惹人 “白眼”。這樣的生活,失去自我是必然的。
可是在癌症病人小組中,每個人都以為Jack 快死了,所以其他人都認真聽他的內心真實想法。短短的小組聚會,讓 Jack 的注意力重回自己的內心想法。而他第一個反應,就是難以置信地哭了。
“When people think you’re dying, they really, really listen to you, instead of just waiting for their turn to speak.”
“唯有在你瀕死的時候,別人才會真正地聆聽你說的話,而不只是等待自己發言的機會。”
先寫到這裡,之後有時間繼續分享其他感悟。